聯系方式
辦公電話:
0752-2819790
地址: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白泥路御水豪庭5棟106鋪2樓
13570358170 (楊小姐)
掃一掃加好友
點擊數:3072022-01-17 19:04:23 來源: 惠州環評,惠州環保工程,惠州環保驗收,排污許可證辦理-廣東清澤環??萍加邢薰?/a>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級別的行政區眾多。行政交界區往往遠離行政中心,生態環境脆弱,監管相對薄弱,跨界生態環境風險事件發生率相對較高。為了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近些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跨界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規定,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筆者認為,為進一步減少跨界生態環境風險事件發生,要從環境風險源頭著手,構建風險全過程管理機制,實現無縫管理,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
環境風險事件為何頻發省際交界區 有學者以某省為例,選取253家污染型企業為樣本,進行為期6年的調研后發現:一個縣市越靠近省際邊界,其吸引污染企業建廠的概率越大。也就是說,污染企業更傾向于選址在省際交界區,省際交界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環境風險的扎堆區。 一般而言,省際交界區遠離大中城市,交通不便、勞動力素質相對較差、市場紅利不明顯,這與企業選址所考慮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市場規模、勞動力成本等條件相悖。但企業主是“理性經濟人”,決策中污染成本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企業會傾向于選擇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或國內環境管制較寬松的地區,符合“污染避難所假說”。 省際交界區往往遠離行政中心,生態環境治理容易被邊沿化,是環境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風險應急反應能力不足的地區?!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前款規定以外的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或者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边@就意味著,一般的跨行政區域環境治理實行“一事一議”,由各行政區協商解決,而跨界交界區受行政區行政的“屏障效應”影響??缧姓^協作不順暢,各行政區相互推責或只管自己“地盤”而形成“最后一公里”或“集體行動困境”與“免費搭車”困境,協同難度大、耗時長,交易成本大。
全過程管理有利于解決跨界環境風險問題
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是指環境管理部門及其他機構運用相關方法和工具,通過對區域環境風險識別、分析、評估,提出治理方案,修復環境影響,是包括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置三個階段的全過程管理。全過程管理有利于改進環境風險過程管理中各個階段或環節脫節或割裂的困境,克服重風險發生后的響應而輕預防的不足。
重視環境風險各個環節,從風險源頭著手,構建全過程管理機制,實現無縫管理,防止“真空”,是有效遏制環境風險發生的重要手段。同時,將全過程管理植入跨界環境風險治理中,通過跨界各主體合作,跨界協同配置資源,打破時空屏障,有利于突破跨界環境風險管理的“免費搭車”和“公地悲劇”,發揮協同合作效應,節省管控成本,提高管控速度與能力,維護跨行政邊界區的安全、團結、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在國外,全過程管理已經成為跨界環境風險治理之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美國《州際應急管理協議》(EMAC)作為聯邦法律,規定了包括環境污染風險在內等跨界應急事件的州際合作框架,明確了危機事件發生時各州的權責,建立了準備(P)、啟動(A)、請求(R)、響應(R)、補償(R)的PARRR全過程運作機制。美國、歐洲、日本將環境風險過程控制點前移,實行化學物品等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制度(PRTR)。歐盟建立了由歐盟環境保護總局(DG ENV)負責監管的社區民間保護機制(CCPM),同時設立了應急協調安排(CCA),加強歐盟邊界環境保護等應急事件的過程控制。國外跨界合作經驗可以作為我國實施跨省合作、防范環境風險的借鑒,以建立良性的合作機制。
構建跨界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機制
解決我國環境風險在省際交界區扎堆的問題,要將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與跨界協同管理有機結合,按照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的邏輯,事前預防、事中處理和事后跟蹤,構建一個跨越時空與領域的跨界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機制。
從時間維度,構建一體化、全天候的跨界環境風險全過程閉循環管理機制。一是構建跨界環境風險閉循環管理機制。按照事前跨界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制定、風險源的控制與管理、風險受體的調查、風險預警,事中跨界環境風險事件的報告、監測處置,事后跨界環境風險事件評估、修復與補償、環境風險應急預案更新,實行全過程閉循環管理機制。此過程從起點的事前風險應急預案到事后的風險應急預案更新是一個完整的閉循環。這樣有助于防止過程管理出現縫隙與真空,實現無縫管理。
二是構建跨界環境風險全天候一體化的管理機制。成立跨省應急聯合體,并處于全天候的服務狀態。事前組織培訓、演練、檢查,完善預警機制;危機發生時,跨省應急聯合體迅速啟動,聯絡國務院應急辦公室和各省應急辦公室,調動各種力量,運用各類資源,進行合作救助;風險得到控制后,根據治理中各省的權責以及治理中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合理補償、評估,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應對下一次風險的能力。
從空間維度,構建跨區域、跨部門和多手段的環境風險全過程協同管理機制。一是構建環境風險跨界多中心治理網絡。推動跨界政府間、政府與私人部門、居民及居民組織等相關利益主體合作,在橫向和縱向上協調建立跨越時空、多元參與、整體治理的新模式,構建多樣化、分層結構、多中心、分權化、多主體參與網絡,提高跨界聯動共防能力。二是完善跨界資源配置機制,整合區域環境風險資源配置方式,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機制,提高資源調配能力、整合能力,增強資源利用效率,從物質上滿足應對環境風險需要。三是完善跨界環境風險咨詢機制、決策機制、監督機制、評估機制、反饋機制,實現每個過程或階段的有機銜接,實行信息公開、共享,使跨界環境風險的每個過程能得到科學決策和有效監管。
來源:中國環境報